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餐飲業蓬勃發展,饕餮盛宴、外賣快餐、高脂高糖、暴飲暴食等,飲食長期不節制、不均衡造成能量過剩從而引發的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癥、痛風等代謝性疾病呈現持續高發的趨勢。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飲食無節制、營養不均衡,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為此,“勤儉節約,珍惜食物,杜絕浪費”被寫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作為一部教育居民如何通過正確吃飯來獲得健康的指南性文件,其中還列舉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如健康選材、按需備餐、分餐公筷、回家吃飯等,大家在享受食物和親情的同時,要樹立健康飲食新風尚,享受健康幸福好生活。
飲食有節
中醫學自古就有“飲食有節,節食益壽”的理論?!饵S帝內經·素問》中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飲食自倍,胃腸乃傷……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币馑际?,飲食過量傷及胃腸道,飲食不節制會導致肥胖,飲食油膩會出現腹瀉。所謂“飲食有節”,可以從節制、節律、節氣三個方面來解讀。
節制:可以理解為食量的節制,中醫古籍中曾有“貪食,食多不消”的記載,表達了食物不可過量的飲食養生原則?!督饏T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中,論宿食為病,或用硝黃下之,或用瓜蒂吐之,這些內容也間接說明,飲食過量會傷害身體。
節律:宋代張杲《醫說》中所載“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與現代營養學主張的“少食多餐”不謀而合。孫思邈《千金要方》中“飲食以時,饑飽得中。每食不重用”,說明吃飯要有規律,定時定量,食不過量,這對維持胃腸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節律性十分重要。
節氣:我國古代養生學家非常注重飲食宜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詳細記載,比如什么食物不可食之、什么食物不可同時食之、什么時間不可食何物等。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也收錄了類似內容。張仲景還根據天人相應理論,指出了每月所食宜忌,如“正月勿食生蔥”“三月勿食小蒜……”“十一月、十二月勿食燕”;一日中“夜食生菜不利人”“夜食諸姜、蒜、蔥等,傷人心”等。雖然有些觀點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可以看出古代醫學大家已經認識到飲食應因時而異,應季而為,不分時間的食用某物,不僅對人體無益,反而會損傷人體。
營養均衡
從古至今,飲食有節一直被人們所推崇?,F代營養學則更加重視食物攝入量及與營養素搭配對健康的功效。食物多樣、合理搭配、食不過量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要素。
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建議每天至少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合理搭配:谷類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谷薯類250~400克,其中全谷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蛋類1個,水產品40~75克,畜禽肉40~75克;奶及奶制品300克,大豆及堅果類25~35克;植物油25~30克,食鹽少于6克。每餐食物做到粗細搭配、葷素搭配。
食不過量:指每天通過攝入食物提供的能量不超過但也不能低于人體所需的能量。定時定量進食固定量的食物,提倡分餐制來實現按量分配,學會認讀食品標簽上的“營養成分表”來避免高脂、高糖食物的攝入。對已經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更要嚴格限制進食量,配合運動減掉多余的脂肪。
食物資源來之不易,每個人都是健康“新食尚”的踐行者,厲行節約,光盤行動,要求我們做到: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都應該重視飲食文明,做到衛生節儉,主動分餐或簡餐,自帶餐具餐盒,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源自中國中醫藥報 用于科普宣傳 版權爭議請聯系刪除